<thead id="jokyp"><option id="jokyp"></option></thead>

      卜凱與賽珍珠的故事

      發稿時間:2017年12月24日來源:校報作者:校報

          她,美國傳教士之女,幾個月大時就隨父母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她,與中國農民、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當之無愧的“大地之女”;她,撰寫了被譽為“中國農民生活史詩”的長篇小說《大地》;她,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賽珍珠。

          他,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德裔農戶,出于對東方文明古國的濃郁興趣,毅然來中國傳教;他,一位成就極大的農業經濟研究學者,在中國首創了農業經濟系;他,舉綱張目,嘔心瀝血,終編纂成《中國土地利用》;他,就是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農業經濟研究學者卜凱。

          1916年的一個炎熱的夏天,在廬山避暑時,卜凱邂逅了賽珍珠。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墜入愛河,并于1917年結婚?;楹?,卜凱夫婦去安徽北部的宿州農村進行農業調查。他們在宿州僅僅生活了約兩年半的時間,但就是因為這段彌足珍貴的生活經歷,為他們以后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宿州生活期間,卜凱夫婦廣泛地結交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并經歷了一次大饑荒和一次戰亂。卜凱運用他的專長,在閉塞的中國農民中間艱難地進行土地、種子、耕種、產量等方面的調查和分析,用當地的主要作物——小麥和外地及從美國、日本引進的63個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以期獲得能經受那里定期洪澇災害的品種;同時還試種了大麥、棉花、玉米、豆類等優良品種。賽珍珠則承擔了翻譯、打字、與婦女交往等工作。物質的匱乏,環境的臟亂,耳聞目睹的種種天災人禍,乃至虐待婦女、殘殺女嬰之類的罪行,使賽珍珠的情感經歷著由不滿、憤怒到理解、體諒的嬗變過程。正是這一段經歷,促使賽珍珠日后寫出了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大地》。

          1920年,卜凱接受南京金陵大學農林科科長賴思納的邀請,出任新成立的農業經濟學系主任。在卜凱的主持下,金陵大學農經系師生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寫出了《安徽蕪湖附近120個農家的社會和經濟調查》《直隸鹽山縣150個農家的社會和經濟調查》《中國農村的所有權和租佃關系》等報告;又在調查7省17個地區2866戶農家的基礎上寫成《中國農家經濟》;1929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支持后,更大規模地以22個省168個地區16786戶農家的調查資料、地圖和統計,出版了《中國土地利用》。這些著作目前已被學界肯定為是中國歷史上應用科學方法進行近代意義上的第一次農業調查,對解決中國農村、農業問題是十分有價值的。卜凱在這些著作中認為,中國雖存在著租佃制的不合理性,但地權不均和租佃率尚好于當時農業發達的英格蘭等國家和地區,因此中國農業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人均土地太少和技術落后,解決的主要途徑是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和市場經濟。他也在種子改良、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等方面付諸實驗。后來他作為當時國民政府的農業技術顧問,提出108條改進農業經濟的建議,其中包括調整租佃率、建立農村金融設施、施用良種與化肥、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等等。據說日后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乃起步于農業,系采用了他的建議,尤其是他所培養的眾多金陵大學校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他被不少農學家稱之為“中國現代農經學科的奠基人”。

          當時在金陵大學文學院任教的賽珍珠,對宿州生活的點點滴滴依然念念不忘,對在宿州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農民依然記憶猶新。作為卜凱調查和寫作的助手,她把他們對中國農民問題及其出路的思考,形象地寫入到小說《大地》三部曲中。這三部作品以中國農民為主人公,以廣大農村為背景,通過祖孫三代的經歷,講述了一個時代的中國故事,為讀者編織了一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農村廣闊的民俗長卷,并向西方讀者成功地傳達了當時最真實的中國農民的生活情景,塑造了一個勤勞、堅毅、質樸、善良、具有人性中種種高貴品質的中國農民形象。

          1938 年,賽珍珠因《大地》等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后,賽珍珠參加了眾多的社會活動,包括對中國的關注,宣傳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在農村開展的大眾教育運動,參與艾黎和斯諾夫婦在中國發起的“生產合作運動”,乃至多方面地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并寄希望于中國共產黨。而卜凱在 1933 年獲取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后堅決回校,一如既往、專心致志地研究中國的農業,并成為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在中國的私人代表??谷諔馉帟r期,他隨校遷至成都,直至二戰勝利前夕才回到美國。

          由于意識形態上的諸多原因,卜凱和賽珍珠的作品產生伊始,在各自領域遭到不同學派的質疑。直至今日,人們才逐漸意識到賽珍珠描述中國的作品可以引導我們思考過去和未來。面對現今熱議的“三農”問題,農學界也開始重新審視被稱為“技術派”的卜凱研究方法和建議。卜凱在世界農業發展的格局中為中國農業找出路的基點,他的觀點和方法幾十年后又煥發出生機。我校積極舉辦“紀念卜凱先生,發揚學術傳統”的國際研討會,建立了長期的“卜凱學派中國農情研究網”和“卜凱論壇”,以弘揚農經學科追求創新的精神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我們期盼在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廣泛汲取各學派之長,為我國的“三農”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童澤鑫、谷雨根據資料整理)


      編輯:谷雨 石松

      閱讀次數:10028

      69式国产真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按摩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一二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久

          <thead id="jokyp"><option id="jokyp"></option></t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