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秉文(1893-1985)字應崧,江蘇吳縣人,我國杰出的近代農業教育家,中國早期高等農業教育奠基人,是周恩來口中的“東南三杰”之一。
鄒秉文17歲時就到美國讀中學,1912年在美國高中畢業,補取為留美官費生,考入康奈爾大學農科,主修植物病理學,1915年回國,任金陵大學農科教授,1930-1931年任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金陵大學農學院、中央大學農學院為南京農業大學的兩個主要前身)。
一念成仁立為農之志
在康奈爾,鄒秉文最早被機械工程專業錄取。也許是家庭的影響,也許是從小走南闖北的經歷,年少的鄒秉文對于民族的苦難有著切膚的體會。他執拗地認為:“中國號稱以農立國,但不求改進,以致農業日趨衰退,而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則為嚴重的病蟲災害?!睘榇?,1913年他棄工從農,專修植物病理學。
從此,他踏上科學興農、振興民族的道路,義無反顧。
1916年,鄒秉文的大學老師,康奈爾大學農學院長L.H.貝萊教授(Bailey)來華訪問,他陪同兼翻譯。貝萊在安徽宿縣禮拜堂講演,有幾個農民當場提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懇求貝萊作具體指導。這一小事深深影響了鄒秉文的執教理念,他感慨道:“蓋吾國農業之重要如彼,農民之愿接受新知識者又如此,獨吾國政府社會對農業問題毫不重視。學成回國之東西洋留學生,亦皆安于現狀,曾無一人對農業試驗教育推廣之機構,予以調整改進,使少數學有專長人士,能發展所長,在新農業建設上作出少許成績,俾引起當局之關注,而為改良農業之起點……余復默禱,茍容余奮斗一二十年……”
教育救國成“東南三杰”
鄒秉文1916年學成回國,應金陵大學農林科主任芮思婁的聘請,任教金陵大學,主講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學課程。1917年起,鄒秉文先后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業專修科首任主任和國立東南大學農科主任。在金陵大學,他是在中國課堂上講授植物病理學的第一人;在國立東南大學,他對當時高校農科采用日本、歐美的課本為教材提出質疑和反駁,力行牽頭完成了中國第一本大學植物學教科書《高等植物學》。他在校期間培養出了金善寶、馮澤芳、鄒鐘琳等多位農學家,是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農業教育剛剛興起的時候,教學模式還是以書本知識的傳授為主。從康奈爾回來的鄒秉文,接受的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教學、研究、推廣并進的教育理念。他著力改變落后的教學理念,還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巨額的教學經費,將教學與研究、推廣相結合,互相促進。時間不長,就使南高師農科成為國內新型農業教育的典范。到他離開東南大學農科主任一職時,農科規模已經相當完備,下設農藝、園藝、病蟲害、畜牧、農業化學、生物、蠶桑7個系,并在南京及江蘇、河南、湖北、河北4省,開辦作物及水稻、蠶桑、園藝與棉花等9個試驗場。
1920年11月,時任南高師校長的郭秉文,和蔡元培、張謇、黃炎培一道,提出在南京建立國立東南大學,將南高師一部分系科改歸東南大學。1921年東南大學正式成立,初設工、商、農三科,首任農科主任仍是鄒秉文。他與工科主任茅以升、商科主任楊杏佛,均同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當時被譽為“東南三杰”。鄒秉文擔任科主任直至1927年東南大學與其他學校合組為第四中山大學(后先后更名為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方才離任。
“盡其在我”畢生致力“解決中國農業問題”
1915年留美期間,鄒秉文與康奈爾大學的校友過探先、楊杏佛、茅以升等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1917年成立的中國農學會,鄒秉文又是創建人之一。
此后,鄒秉文憑借自己在國外學術界研習的先進科學理念,聯系國內農業建設的實際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建設方案》,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這本書出版后半年,美國密執安大學授予鄒秉文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中國農業建設上的貢獻。
作為中國早期農業高等教育的奠基人,鄒秉文為后人留下了我國第一部農業教育專著《中國農業教育問題》。這是他結合在金陵大學農科任教、主持東南大學農科的實踐,并廣泛調查全國各地農業教育的得失利弊,參照日、美、丹麥等國的先例,進行分析研究而寫出的。他提出,改進農業教育的問題,一在于學有專長的教師;二在于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稗r業范圍極廣,無論何種最聰明人物,亦只能精于其中一二門,故世有作物專家、園藝專家、畜牧專家、植病專家等名目,而獨不能有農業專家之名稱?!?/span>鄒秉文特別強調,既是專家,一定要有所專長,能夠在某一方面解決實際問題。
1943—1947年,他在任國民政府駐美農業代表期間,還擔任《中國農業》(英文)月刊主編,公開討論與征集關于戰后發展中國農業的意見。
他在東大農科屬下發起成立了棉作改良推廣委員會,率先在東南大學農科開辦暑期植棉講習班;成立了江蘇省昆蟲局,開展昆蟲研究和棉花、水稻害蟲以及蝗蟲等研究防治工作,在國內樹立了科學治蟲的新風,培養了鄒鐘琳等一批年輕的昆蟲學家,拉開了我國近代農業昆蟲研究的序幕。他主持東南大學農科,吸引了胡先骕、錢崇澍、原頌周、孫恩麟、張巨伯等一批名教授來校任教,師資中有教授27人,連同助教等共達100人。他四處交誼,廣募資金,最多時,農科的經費竟是全校其他經費的四倍。
鄒秉文學成歸國之初,是向著成為一個優秀的植物病理學家的方向努力的。隨著對中國農業社會的實際了解越深,對中國農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越深,隨著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日趨明晰,他的努力,已不局限于植物病理學家的方向,而是放眼整個農業科學建設事業,著手于中國農業教育的整體改革與促進。鄒秉文曾在一篇自白中這樣寫道:“余以一介書生,憑其個人所處地位,千方設法,就可能者作最大努力。此之蚊蟻負山,就蚊蟻言,所致力者實已盡其在我;而所成的,就吾國農業言,則實九牛一毛……”縱觀鄒秉文的生平,他“盡其在我”之所言,實為全力以赴,鞠躬盡瘁。
1994年,遵從鄒秉文先生遺志,其子女及親屬將鄒秉文先生節儉所集的19.3萬元人民幣作為基金,在南京農業大學設立“鄒秉文獎學金”,基金的收益部分用于頒發獎學金,每年獎勵本科生12人,每人獎勵金額2000元,已累計資助200多名學生?,F面向社會各界、廣大校友募集“鄒秉文獎學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