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的歷史上,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一個人,和金善寶有著幾乎相同的人生軌跡:都是南高師農科最初的學生,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從學校畢業,都在恩師鄒秉文的推薦下從事過農業技術推廣的實踐工作,都在1930年,以三十多歲的年紀遠赴美國康奈爾深造,又都在1955年這一年雙雙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這個人,就是我國現代棉作科學的主要奠基人馮澤芳。他和金善寶,一個是“小麥大王”,一個是“棉田守望者”,他們為了天下蒼生的“溫飽”二字殫精竭慮,在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高等教育領域不輟耕耘;他們是南農校園中兩棵挺立的松柏,四季長青。
1918年,馮澤芳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業???。家境貧寒的馮澤芳當初來到南高師,更多的是因為這里免收學費和伙食費。年輕的馮澤芳當時也沒想到,自己會從此一頭扎進棉田里,再也拔不出來。
曾經,馮澤芳中學畢業后差點因為經濟原因不能繼續上學。也許正因為此,他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深造機會。南高師的學術氛圍和研究條件,又給予馮澤芳向上攀登的支點。在南高師修讀農業??频娜陜?,馮澤芳既博學理論,又注重實踐,在報刊上發表了關于農業的文章6篇和譯文1篇,開啟了他農學生涯輝煌篇章?!?/span>
1921年,馮澤芳??飘厴I時,適逢學校升格并改名為東南大學。按學校條例規定,原??茖W生,繼續補讀修滿學分后,可獲本科畢業文憑。馮澤芳一邊工作,一邊補讀學分。在半工半讀的日子里,他先后做過東南大學助教、江蘇省立第三農校和第一農校教員。四年中,他學研不輟,又發表論文7篇,譯文1篇,還編著了一本中專教材《中等棉作學》(中華書局出版)。他的論文《中棉之形態及其分類》,對中棉究竟有多少種性狀和類型,作了系統全面的介紹。此篇論文奠定了中國亞洲棉分類的基礎。另一篇論文《中棉之孟德爾性初次報告》,是在孟德爾定律發表后,首次應用于中棉研究,該研究是中國亞洲棉遺傳研究的先導。一個正在努力獲取大學本科文憑的??粕?,敢于嘗試研究這等尖端課題,并且一鳴驚人,其膽識與才智,令人驚嘆。
1930年,已過而立之年的馮澤芳,在江蘇省立通州(現南通)棉作試驗場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妻子孟成玉在南京安家立業??烧l也沒想到,這個年紀的馮澤芳,竟然考取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并且執意前往,毫不遲疑。
在康奈爾,他繼續堅持以實驗鋪就理論創新之路,埋首于棉花育種。當時的棉花育種工作,做成功的都是純系育種和同種之雜交育種。為了拓寬育種途徑,國內外學者多次進行過美洲棉與中國亞洲棉的雜交。由于這是種間雜交,很難成功,即使少量雜交成功的,其第一代也都不育。學者們都不明白是何緣故。
馮澤芳要解開這個迷,徑自開展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一頭扎進溫室里栽培棉花。開花吐絮的棉株上面,掛滿了記載各項數據的紙片,引得同學們常在窗外駐足觀看,將之戲稱為“圣誕樹”。
功夫不負苦心人。1932年,他以自己對棉花雜交育種理論的精到見解,獲得了碩士學位。1933年夏,他又因論文優異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并獲得學校頒發的優秀畢業生金鑰匙。他的博士論文《亞洲棉與美洲棉雜種之遺傳學與細胞學的研究》發表在權威的美國《植物學報》上,這篇論文解開了當時國際植物學界的難題,為棉花育種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引起國際植物學界的重視。
1933 年, 馮澤芳學成歸國,來到中央棉產改進所擔任副所長。那個時候的中國,尚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環境中,種植業幾乎完全是“靠天吃飯”。從美國回來的馮澤芳,靠著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想要給中國的棉花生產來個“翻天”式的革新,著手改進國內棉花種植的品質。
1933年,馮澤芳接手前任,主持對31個中、美棉品種在南北棉區進行區域試驗。四年后,他成功證明斯字棉4號成熟早、產量高,增產10.6%-66.7%,適于黃河流域棉區種植;德字棉531在長江流域表現豐產優質,平均增產14.8%。尤其是斯字棉更為突出,比脫字棉、靈寶棉增產36%,比本地小洋花(退化美棉)增產65%。這兩個品種推廣之后,深受當時廣大中國棉農的歡迎。在馮澤芳的推動下,棉花在國內各主要農作物中,最先完成全國性的品種區域試驗,使中國與蘇聯并列成為最早實行國家級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的國家。
抗戰時期,我國主要棉區大部分淪陷,大后方缺乏原棉,更缺乏優質原棉。1938年,馮澤芳遠赴云南,看到了多年生海島棉,形同小樹,習稱“木棉”。經其反復鑒定,查閱多方資料,發現這種離核木棉屬優質長絨棉。于是,他開始積極倡導研究和推廣木棉,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很快,金融界與實業界配合地方政府組成木棉貸款團和推廣委員會,在云南開遠設立木棉試驗場,貸款100萬元,并制定出一整套領取墾荒地和貸款的詳細方案,扶植農民種植木棉。經各方共同努力,僅幾年時間,云南的木棉遍地花開,7萬多畝白得炫目的木棉花,照亮了馮澤芳的夢想。
馮澤芳組織同仁開展中國棉區劃分研究,這是他對中國棉花生產的另一個重大貢獻。他通過研究實踐告訴大家,一個棉花良種,只在某個特定棉區才能優質高產,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個棉區的棉種移至另一棉區種植,產量有下降的趨勢。他的棉區劃分研究,將“棉區”這個概念明確下來,奠定了棉花區域試驗方法和棉區劃分理論,對以后的品種試驗和良種推廣具有重大的實用指導意義。在此之后,我國的棉區劃分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
馮澤芳對于棉花有著純粹的愛,同樣被他這樣深愛著的,還有他的青年學生。他曾說:“我一生最愛的,一是棉花,二是青年?!彼凇犊茖W》雜志上著文贊譽青年學者俞啟葆在短期內發現兩個連鎖群;發現奚元齡踏實好學,就鼓勵他鉆研棉花細胞學,并為他關于棉屬細胞研究之專著撰寫重要序言,為他申請名額赴英國深造;他見徐冠仁的水稻遺傳工作很出色,極力推薦其晉升副教授,幫他申請獎學金赴美深造。在馮澤芳的言傳身教下,當時的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農業科技人才。
描繪馮澤芳們的人生軌跡,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帶給我們一些規律和啟示,這些從南高師走出來的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是什么吸引著他們在離開之后又眷眷不舍,重新回到母校的懷抱繼續耕耘;是什么支撐著在他們30多歲的年紀,拋家舍業地遠赴重洋,只為著心中那個科教興農富民興邦的夢想;是什么鼓舞著他們在農業科研和高等農業教育的領域孜孜以求,建功立業……無疑,這就是一種南農精神,一份濃濃的南農情懷。